物是“文”“化”之物,人是“化”“文”之人。定州的先民围绕着“生”,立足于“土”,孜孜以求,奋发有为。《说苑 辨物》中说:“中山,大风飘谷,桑麻遍野,牛马杂牧,农畜并茂”。民以食为天,业以农为本。在繁荣的农耕滋养下,在临近地域文化及跨地域文化的创击中,古代定州的手工业涓滴缔结,汪洋恣肆,取得了一系列奇异的硕果。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汉墓、定州市“汉中山墓群”出土的“铜错金博山炉”、“铜长信宫灯”、“玉座屏”、“龙螭衔环谷环纹大玉璧”、“金缕玉衣”等国宝级文物,说明汉代的定州在冶金技术和工艺能力上已达到了超凡的水平。北魏时期佛教兴盛,作为北方佛教中心的定州,以佛教造像艺术引领当朝。据考察,现存太武废佛之前建造的有明确纪年和造像人铭文的佛教遗物多为定州及附近工匠雕铸。453年,中山僧昙曜被召赴魏京平成(今山西大同附近)在五州塞(今山西云冈)开山五处,内雕佛像,立为云冈造像的楷范。唐代,定州丝织业空前繁荣,天宝末年,定州常供罗绫达1575匹,占全国常供总数的41.8%。织锦不仅数量多,而且,涌现出一大批新工艺、新茶品。其中,“缂丝”最为著名。“缂丝”,就是用各色丝线,交织出鲜艳美丽的花鸟禽兽图案,质地优良,色泽鲜艳,花纹立体感强。定州的酿酒技术历史悠久,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汉墓出土的鸟篆文壶上有“充润血肤,延年却病”等词句,说明汉代定州人已经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认为酒是百药之长。东汉至宋,历代文献对定州的酿酒技术具有记载。东汉时期郑玄注释《礼记》时指出:“清酒,今之中山冬酿接夏而成也”。魏晋时,左思在《魏都赋》中赞誉曰:“醇酎中山,沉湎千里”。唐代,徐玄《玄怪记》曰:“狄希中山人,能造千日酒”。南宋朱弁著《曲洧旧闻》,指出:“定州酒名不一”,曾列举出二百一十多种名酒。宋哲宗年间,苏东坡任定州知州时,亲酿“中山松醪”酒。此酒于1915年同茅台酒一道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际酒赛荣获金奖。宋代定窑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五大名窑之一,从隋唐至元历时七百余年。北宋时期,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制作工艺精湛,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州花瓷琢红玉”等美誉。当时定瓷除供朝廷御用外,还大量出口到埃及、波斯、印度、日本和非洲一些国家。古代定州的建筑工艺亦雄踞北方。始建于宋咸平四年(1001年),历时55年建成的定州开元寺塔是最好的例证。 该塔座基周长127.6米,高83.7米,是我国砖木结构最高大的建筑物。其整个建造过程至今还是一个谜点。至元明,因屡遭兵燹,人物多有流散,定州的手工业走向衰落。 (责任编辑: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