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和,前尘往事如歌行板 撰文/高慧军 图片/ Phoenix 恩和在蒙语中的含义为“太平”。它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边境线上,是中国惟一的俄罗斯民族乡。这是个被团队游客遗忘的地方,由于接待设施有限,唯有自驾和骑行的游客到来。走在村庄里,蓝绿眼睛高鼻梁的俄罗斯面孔擦肩而过,但耳边留下的却是地道的东北话尾音,让人有种奇妙的空间交错感。
从额尔古纳包车,一路沿着草原和白桦林前行,渐渐就进入了大兴安岭的边缘。正午时分,我们到达恩和。沿着一条水泥路往前走,两边院落里的各色鲜花热烈地盛开着,除了几座新建建筑有两层高外,没有高层建筑物,也没有市场。若不是主干道上设有风力与太阳能合一的路灯,这里几乎找不到任何现代化的痕迹。一户院子里,胖胖的俄罗斯族女子在花园里忙活,太阳暖得让她脱去了外套;这让我想起两天前刚抵达海拉尔时的阴雨大风,即使穿上了鸭绒衫却还是瑟瑟发抖。而此刻,恩和却给人一种近乎超脱于现实之上的温暖。 这里是俄罗斯后裔的聚居地,镇子里300多户人家,2000多人口,有近60%的俄罗斯血统。小镇保持着浓厚的俄罗斯风貌,处处流露出浓郁的异国情调。主干道两边的俄罗斯族民居都是一栋栋典型的俄式木制房子,叫做“木刻楞”,用原木交错叠建,非常结实,原木之间还垫有青苔或泥土,层顶是防雨板或铁皮覆盖,不透风,冬暖夏凉。木刻楞的门窗边框大都用了彩色漆绘,花纹充满俄罗斯风情。木刻楞房子前一般都会用木条做成栅栏围成一个院子,其中种植的各类花草,此时正开得缤纷斑斓;悦目的色彩让小小的村庄变得生气盎然,也传递出这里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村庄主干路的右手边有一座木头小桥横跨在河面上。我们坐在宽宽的桥沿上,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眼前的哈乌尔河如兰宝石般静静地躺在群山环绕中,闪烁的阳光像温润的手抚过脸颊,四周寂静无声。大家坐了很久,却没人说一句话,唯恐惊动了这份波澜不惊的美好。 俄式列巴,有着白桦的温暖香气 “列巴”是俄文“面包”的译音,按俄罗斯传统工艺精制而成。热尼亚是俄罗斯族人,如今已经82岁了。我们到达她的列巴房时,制作列巴的面团已经发酵好了,正装在大托盘里准备送进烤炉烘烤。这个列巴房是恩河尚存的一个最接近俄罗斯民族习惯的场所,主人一家三代,有俄蒙汉三个民族,堪称多族融合的大家庭。房主的奶奶是俄罗斯族人,和我们聊天的则是操持列巴房的汉族媳妇小孙。 整个列巴房只有三个砖砌的烤炉,墙上贴着用漂亮的美术字体写着的关于热尼亚列巴的介绍。原来列巴是用列巴花煮水后与玉米面混合制作成引子,然后将面粉加入一定量的列巴引子,和成的面经过长时间发酵后,再把面团切成若干小块。为了使各小块面团的分量等同,切好后的每段小面团还需一一过秤,不足分量或过重的面团都会再次添加或削减,这个过程真的可以用“严谨”两字来形容。接着是擀奶皮,奶皮中拌有酥油,每个奶皮子都被擀面棍擀成巴掌大小,黄黄软软的模样。覆盖在面团上的这层奶皮子是列巴香甜的秘诀。最后就是烘烤了。 原先我以为是用白桦柈子烧着直接烤,其实是用白桦柈子烧成炭状,将烤炉壁烧热到一定的温度后灭掉明火,利用炉子的温度烘烤。传统的烤制手法使列巴具有一种白桦树特有的芳香。说话间,房主起身将正烘烤着的托盘掉转了一次位置,说这样才能烘烤均匀。 大约40分钟,香喷喷的列巴出炉了,成品的列巴有原味、奶油味、甜味等各种味道。烘烤后的列巴金黄中带些焦壳,奶皮子已经完全融进面皮中了。我们迫不及待地乘热开吃,切下一片,咬一口下去,外酥内软,味道虽比不上城里面包房那些辅料充足的面包浓郁,但热乎乎的,也非常好吃。房主告诉我们,若把列巴片蘸上当地自制的蓝莓酱或俄罗斯卷心菜土豆牛肉汤,更加美味。于是,我们当晚的餐桌上多了一道列巴蘸蓝莓酱,还有土豆牛肉汤。 (责任编辑: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