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上格桑跟我们讲述着他自己的故事。格桑30岁,他的父亲原来是乃琼寺的僧人,后将家乡的岗泽寺从山上迁到村里。于是他继承了父亲的遗愿,继续管理着岗则寺。格桑爱拍照,爱四处游走,爱写诗和看电影。我们一会儿聊摄影技术,聊游走过的地方,一会聊经典的老电影,一会儿又聊到他的寺院和他的修行生活。我的心被他的话题带到远方随即又牵回现实! 格桑带着我们去了镇上一户藏民家看帮典的制作过程。帮典,其实就是围裙,羊毛织成,色彩鲜艳。通常是已婚妇女系戴,藏族人认为妇女不围帮典会使她的丈夫不吉利。老阿妈跟我们说帮典是在几百年前,藏族先民依照雨后的彩虹编织而成。 离开姐堆秀镇向南驶入乡道,一条窄窄的柏油路替代了以前的砂土路。没走几公里有个路牌,前方便是松若林寺,格桑指着那个路牌摇头叹息说:他们居然把寺名写错了! 从路边到山脚的松若林寺只有3公里土路,但需穿过民居。寺外的佛塔与民居相互映衬,佛塔外堆积了很多精致的擦擦。一只黄色的小狗一直陪着我们转佛塔,直到我们走进寺院的大门它便在门外安静地趴下。 寺院建筑只剩下这座三层的小楼,一层堆放杂物,二楼才是大殿。寺院的龙多主任对我们很是热情,因为我们俩是这些年来唯一的游客。龙多主任今年69岁,还精神矍铄地带我们参观寺院,并强烈建议我们到山上走走。 沿着佛殿边的小径往山上走,四周均是荒废的建筑,掩藏在层层枯草之中,依稀可以看出是原来的僧舍或佛殿。偶有一两位僧人倚靠在残破的石墙下念诵经文,也偶有一两个村里的小男孩在废墟间奔跑嬉戏。待走到山顶的一座“佛殿”旁,周围全是各种各样的玛尼石刻,雕刻精美,以佛像居多,经雨水的冲刷后更显圆润与历史的厚重。我摩挲着它们,心里想着随便搬一块回家都是艺术品,再想想,还是算了,拍张照片就好。 抵达岗则寺的时候月亮已经爬上不远处的山尖,但太阳还未下山。走进寺院那扇艳红的大门,眼前是一个小而温暖的花园,花园左侧一条小溪绕过花园后的佛殿,一位阿尼在殿前磕长头,院子里晒满了做藏香用的香料,一群小猫趴在二楼的屋檐晒太阳。细柔的藏香味,淡淡的花香,厨房里飘来的糌粑清香;绵长的诵经声和潺潺的水流声……心一下子就安静了,感觉不到时间的流淌,日子就这么简简单单快乐起来。
寺院的晚餐当然是全素,三菜一汤。简单的土豆、青椒、萝卜在这里变成了美味佳肴。更让我们意外的是主食居然是意大利面,不过是藏式做法!以后的日子里总会惦记着这样一幕幕的场景:废墟、擦擦、石刻、枯草、小狗、月亮、阳光、风、花园??就只是这些简单的词语常牵引着我们一次次回到姐堆秀,去找格桑聊聊天,聊电影,聊摄影,聊修行,看看他写的新诗,或许来这里就只是为了吃一顿寺院的饭吧。 (责任编辑:九州旅游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