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我此次游历到达的第一个古镇,恰好叫做仙市。 旧时轮廓 第二天早晨,老板娘的叫门声把我从梦里惊醒,那感觉,就像是那两本旧杂志,我的蓬头垢面正好与它们相映成趣,而昨夜的梦境与杂志里的故事都已被我忘得一干二净。 我不知道该以何种笔触来描述这个名叫仙市的古镇,当昨晚我到达这里时,它还只是掩映在夜色的黑暗中,而我也仅仅只是看到了它在夜空中的一些依稀的轮廓。没有想到,当今晨的我走进它时,周围的一切都给我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就像是谁一夜之间便把昨天夜里我看到的那些轮廓全部勾勒了出来,然后涂抹上了颜色,让人总觉得它会像神话故事里的那些亭台楼阁一样,随时都可能消失掉。 但是很快的我便消除了这种疑虑,因为转悠了一圈以后我看到的都是很平常的老年人,不是神话故事里说的那种鹤发童颜,而更加让我确信这里不是由谁突然变出来的"仙市"的原因则是,我没有看到哪怕一个裙裾飘飞的仙女,甚至连一个稍微年轻点的女子都未曾遇到。于是我一边走一边暗自笑话自己,心想我依然没有过那种爱幻想的年龄,而街道旁的铁匠铺挂出的那些奇形怪状的蓝灰色铁具当然也不是仙人们使用的神兵利器,他们也自然是不会乘坐停在屋檐下的那架独轮车的。于是所有关于"仙市"的奇思幻想都如同街边卖早点的铺子里端出的一大笼包子,腾腾的蒸汽随着盖子的揭开立刻便消散在了空气里,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而我终于也可以在烟消云散后更加清晰的来看一看这座被称为仙市的古镇。 仙市并不算大,与川南所有的古镇的建筑风格一样,临街一字排开的两层民居,下层为铺面,往里则是一个小小的天井,四周有堂屋,有厢房,是人们一生中消磨光阴最多的地方,生活在这样的天井里,会让人感觉岁月真的很悠长。不过,也许恰如它的名字一样,仙市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庙多,而且寺庙与民居相连,当你在深巷里穿梭,跨过一道没有门板只有门楣的过道时,出现在你面前的可能就是一座大殿,而你的眼前也豁然开朗起来,那感觉就像是汽车开出隧道,一个广阔的世界,一座大山突然矗立在你眼前一样。 于是,仙市古镇的香火与人间的烟火两种气息便总是混杂在一起,成了远近周围人们的一种生活的状态。 然而,让仙市闻名的却并不是这里旺盛的香火,而是盐。 繁华之盐 仙市处在川盐的产地自贡,它临近河道,有宽阔的码头,从清朝中期以后,伴随着以扬州为中心的两淮盐业的衰落,以及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致使朝廷不得不调集川盐来接济天下,从而成就了川盐的主要产地自贡的繁荣,而仙市则是那时候川盐通过河道运往贵州与楚地的一个重要渡口。 我在这座小小的古镇转悠了很多圈也没有见到与当年盐业繁荣相关的纪念遗迹,让初次来到这里的人很难想见它曾经是一座因盐业而发展起来的集市,或许它们早已尘封在了历史中,伴随着那个喧嚣的时代一起远去。不过,那些保留下来的建筑却无不在告诉我这里曾经的繁荣,譬如那一座经过修复的渡口,再譬如那些外省盐商所建立的会馆,只是码头上早已不见了穿行不息的货船,而会馆里也已空空荡荡,推开大门走进去以后,我甚至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当一切的繁华都消散在历史的尘嚣中,这座小小的古镇便显得是如此的空空落落,就像是依然在守着一个早已被忘却的诺言,一个永远都无法实现的约定。而就在这样的守候中,它逐渐的凋敝了曾经风华绝代的朱颜。 我无法确认那些寺庙与戏台是不是当年各省的盐商集资在这里修建的,但我却知道盐商们热衷于戏曲与庙宇的历史,据说当年扬州盐业盛极之时,盐商们也是大兴土木,甚至不惜重金大力热捧昆剧的。因此,可以想见当那个年代川盐兴盛之时,这座古镇的戏台上也必然是会日夜上演着一出又一出川剧的,而正如码头上来去的船只一样的匆匆,台下的人都不过是过往的看客,也不管寺庙里的香火是多么的旺盛,人们也仍会为了那人间的烟火而忙碌奔波。 我在码头上和几位老人坐下来休息,河水没过了很多层石阶,水并不清澈,微微晃动着,轻轻的拍打着码头。而那些淹没在水里的石阶总让我觉得有种莫名的诱惑,诱惑着我想要一步一个台阶的走下去,感受着越来越大的浮力,也感受着越来越沉重的恐惧。中国神话里说每一条河里都住着一条龙,河底下面也都会有一座水晶般的龙宫,于是,码头上那些淹没在水里的一个又一个台阶倒像是通向河底的龙宫的,而如果水面够平静的话,或许我甚至会把这座古镇映在河里的倒影当成是那座宫殿吧。(责任编辑:梁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