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韩国的印象只停留在“宋仲基、李敏镐”,又或者“汉江怪物、金基德”,那么就跟随我一起去看看韩国的另一面——小资都市中的绿洲:全罗北道德津公园。德津公园坐落在韩国全罗北道全州市德津区德津洞一带,是以德津湖为中心而修建的公园。 沧桑公园丰富居民生活 有韩国“古城”一称的全州历史悠远,曾作为后百济的首都和朝鲜王朝的发源地,时至今日,街巷之间仍流窜着浓郁的传统历史之香,上到饮食男女,譬如传统拌饭与韩定食;下到礼仪住行,譬如韩纸、乡校与韩屋村。当然也包括德津公园。1978年,这里正式成为向大众开放的市民公园,距离开园至今已近40载春秋,再向前追溯,园中的德津湖是早已在高丽时期就形成了的天然湖水,即德津公园的雏形在高丽时代就有了。所以,可以说它是一座见证了全州历史的饱含沧桑的公园。 几年前,我曾有幸成为赴全北国立大学的中国交换生,那时也是德津公园的常客,因为从学校后门步行到园中的路程只有区区100米。所以,对作为上学目睹欣赏过它日出,放学驻足等待过它日落;冬季轻捻过长椅上堆覆的初雪,盛夏亦在亭中远眺过涟漪间的荷塘的我而言,公园的景致伴随了我几乎整个在韩交流学期的时光。 荷香熏得游人醉 首先要提的是全州八景之一——夏日的德津莲池。荷花的盛放期一般是在7至8月,此时也是最佳的观赏期。满湖翠影,朵朵荷花在碧叶的衬托下窈窕相争,倘若正站在岸边恰有清风拂面,引用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不会感觉有半点夸张。漫步在公园里的长吊桥上,如同在荷中穿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两相恋,深切体会到周敦颐“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志趣。 午后时分,湖中心会开放美妙的音乐喷泉,时而垂直向上喷薄,似腾龙飞天;时而横向四面撒播,如印着螺旋纹的大圆盘;时而高低交替顺次射出,像层次分明的待放玫瑰。周围悠闲游动的小鸭子们忽近忽远,仿佛在和变幻的喷泉做着有趣的推拉游戏。这般醉欲迷人眼的湖景,即使时光流逝,却也恒久地印在了我的记忆里,每当面对工作感到压力或者遇到人生中的难题,静静地回忆德津公园的荷塘湖景都会是我心灵的休憩方式之一。 画意、诗情不分家 德津公园不仅有荷塘美画,亦有清雅诗词。进入德津公园正门不远处,小草坡上伫着一个铜制的人物雕像,他旁边还有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上面刻着辛夕汀与他的诗《在你眼里》。交换学校的国语国文课上,老师曾提到过这位韩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代表诗人,他原名锡正,1907年出生于全罗北道的扶安,是全州人的一大骄傲。结合当时的韩国历史背景,正值青年时期的辛夕汀处在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的黑暗时期,面对一系列外国殖民者的文化洗脑和同化,他坚持捍卫民族语言,用韩文母语写作,并在创作中表达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抵抗意识。因此,早期被看作为牧歌诗人的辛夕汀,后期毋宁说是转化为渴望摆脱殖民统治,向往祖国光复的抵抗诗人。然而纷乱的战争年代,送走了侵略者,又迎来韩国内部战争,战事相对平定后,经历了颠沛流离的辛夕汀移居回了老家全州,过起了恬淡的半隐居生活。期间,他一度还曾作诗批判军事政变和军权混乱的现实状况,1974年,辛夕汀因备受高血压折磨而离世,享年68岁,遗憾的是,彼时的韩国仍是军政府执政时期,诗人至终也无缘民主的曙光。 辛夕汀在韩国文坛辛勤耕耘,创作出了丰富的文学作品,他的诗歌题材大多来自于自然 ,正如自白中言,早期诗歌沉湎于老庄的道家思想 ,表达了个人对乌托邦社会的憧憬与迷狂。但实际,他的诗歌主流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对乌托邦社会的渴求。他善用颜色来修饰和形容四季,并赋予它们各自独特的政治隐喻,建构了充满想象力的自然界的独特诗语世界,为韩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在全州,不少青年人都会把辛夕汀作为精神偶像,而他也成为了这片土地孕育出的令后世全州人都引以为豪的荣光。也就是在这样一片充满藕和荷花的氤氲香气中,再欣赏爱国诗人绵长浪漫又富有意蕴的诗歌,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风味别样”。 德津公园的历史积淀虽厚重而丰富,却丝毫不影响它在今天仍然充满活力与生机。作为全州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公园,公园园内还配备有醉香亭、散步路、划船场、户外公演场、运动场等设施,不定时的摄影展也是户外爱好者和单反控的好去处之一。韩国的全州不是一个高楼林立的发达都市,而德津公园的存在更为其注入了一抹娴静,使整个城市都散发出清丽优雅的气质。 (责任编辑:李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