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启动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创建示范省”——海南承担了为全国旅游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先行探索的重任。 如今,海南全域旅游“国家试验田”已经开花结果:为游客带来了全新旅游体验,海南也找到了一条融合建设全省人民幸福家园、中华民族四季花园、中外游客度假天堂三大愿景的发展新路。 打开旅游产业闭环 全省打造大景区 来自四川达州的游客李阿姨在琼海市住了一月有余。她告诉记者,琼海虽然没有一个大型的旅游景点,但她觉得到处都有吸引人的景色。 自去年1月海南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以来,海南全域旅游顶层设计体现了一个指导思想:把海南全岛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打开旅游产业闭环,实现“日月同辉满天星,全省处处是美景”目标。 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孙颖介绍说,海南按照“点、线、面”发展的思路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着重推进旅游精品城市、省级旅游产业园区、旅游综合体、旅游景区景点、风情小镇、乡村旅游点等“点”的建设;打通旅游交通的最后一公里,建设通达景点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集散地、旅游服务区的交通网络。 同时,海南全力推动与全域旅游相配套的旅游治理机制建设、导游管理体制改革,三亚、万宁、琼海等市成立了旅游警察、工商旅游分局和旅游巡回法庭。 扩大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 端一杯茶,在万亩田园中静待夕阳西下;看一场国际体育赛事;去黎、苗村寨体验一回民族风情,或是做一次舒缓身心的健康调理——在海南,总能给你一个向往的理由。 海南全域旅游建设重点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游客带来了更加多元的旅游产品和体验。 孙颖介绍说,海南目前正借助全域旅游和“国际旅游岛+”,加快旅游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包括海洋、康养、文体、乡村、会展、森林生态在内的10大旅游产品。启动了海棠湾、亚龙湾、清水湾等18个精品海湾和亚特兰蒂斯、海花岛、海洋主题公园3个滨海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推出了游艇、帆船、潜水、海钓等近海旅游项目;推进了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和41个中医药健康旅游项目建设。 目前,海南已经拥有国际旅游岛欢乐节、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和万宁、陵水中华龙舟大赛等特色节庆品牌;环海南岛国际大帆船赛、环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万宁国际冲浪节、海口及儋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赛事陆续在海南举办,使海南举办国际体育赛事的密集度超过了国内一线地区。 海南迄今已打造了100个特色小镇、1000个美丽乡村,融合了生态休闲、农业体验、民族文化等元素,集观光、休闲、度假、养生、购物等功能于一体。 森林、免税购物、婚庆、高尔夫、低空飞行、航天科技旅游和房车露营等丰富专项旅游产品,让游客有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共享旅游产业发展红利 根据海南省旅游委的统计,2017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海南接待游客515.7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4.42亿元,旅游业带来了真金白银。 让百姓真正获得实惠,享受实实在在的旅游红利,是海南省发展建设全域旅游的根本目标。 位于琼海市市郊的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核心区面积一万亩,覆盖了5个村委会,总人口达到12000人。公园的讲解员陈玉芳,同时是村妇女主任、花卉合作社和农家乐的股东。她告诉记者,以前在深圳打工11年,2012年回家,现在除了每个月工资3000余元,年底还可分红20万元左右,“真正是在家门口就把钱赚到了”。 截至2016年,琼海市已建田野炊烟、草根三味等上规模农家乐22家,为5000多名农民“不离乡、不离土”提供了就业创业机会。 “海南旅游扶贫优势明显、功效显著。”孙颖说。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位于海南中部山区,地处生态保护核心区,经济发展受到诸多限制。什寒村居住着黎族苗族同胞520人,海拔高、温度低,橡胶、槟榔等作物无法种植,村民守着青山绿水却过着穷苦日子。 通过旅游扶贫试点,什寒挖掘黎苗文化内涵,让游客享受“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体验,村民向游客销售自己家的农产品、野生蜂蜜等。自2013年8月启动旅游项目以来,村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2720元,增长到2016年12013元。 (责任编辑:梁丽) |